王长洪教授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


时间:2018-03-08 19:10:01  次浏览 )

 

 杨卓


   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痛、腹泻、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。本病多发于20~40岁青壮年,近年来,随着人们饮食结构、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,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。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,国内外文献报道尚无特效疗法,且治疗后易复发,久则形成难治性疾病。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,病程均超过2年以上,且久治不愈,合并症多,内镜表现除病变肠段黏膜糜烂、溃疡、出血外,溃疡较深,常有肠管僵硬,蠕动减慢或消失,或伴发病变部位的多发炎**肉,重者临床可见明显贫血或肠梗阻等表现,中医辨证总属“肠僻”范畴。

    王长洪教授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辽宁省名中医。早年师从著名老中医董建华院士,得其真传,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杂病,尤其以擅长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闻名军内外,现将其诊治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,与读者共享。

    1.清利湿热,健脾止泻,内外合治

    老师认为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湿热之邪时时为患,内蕴肠腑,肠道传导失司,通降不利,故见肠鸣腹痛,大便不畅;热郁湿蒸,气血凝滞,腐败肠间,以致肠腑脂膜血络受损,化为赤白脓血下利。虽然病程缠绵,但当今之溃疡性结肠炎,首以清热利湿为要,同时要注意健脾化湿,扶正固本。清热药以黄连、黄柏、苦参、败酱草、秦皮、白头翁之类为首选,健脾化湿药以黄芪、甘草、白术、苍术、肉桂为佳。

    曾有一患耿某,男性,40岁,因腹痛、腹泻、排脓血便2年余求治于多家医院,肠镜及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,口服艾迪莎、柳氮磺胺吡啶、强的松、中药(具体不详)及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,病情始终无改善,1周前加重伴发热而求治于吾师,查体温38.℃,舌红苔黄腻,脉数,化验血常规WBC11.0×109/L,中性粒细胞74.4%,淋巴细胞24.6%,HGB80g/L,RBC280×1012/L,肠镜检查见肠管僵硬,全结肠可见广泛多个孤立性深凹陷溃疡,其上覆盖黄白色苔,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(慢性持续型、全结肠、重度、活动期),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,给予中药口服并灌肠治疗,口服方:黄连10g、地骨皮10g、白头翁15g、秦皮15g、白芍15g、败酱草15g、黄芪60g、白术10g、苍术10g、肉桂10g、防风10g、甘草10g。上药每剂水煎300ml,口服,3次/日。灌肠方:苦参15g、败酱草15g、槐花10g、黄柏10g、白及10g、儿茶10g、甘草10g。上药每剂水煎l00ml,保留灌肠,1次/晚。2周后复诊,热退,腹泻明显减轻,但后重感仍较明显,口服方加莪术10g、木香10g、槟榔10g,续服3个月。原灌肠方不变。复查血便常规、血沉正常,继续巩固治疗半年,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光滑未见异常,随访两年未复发。

    2.活血化瘀,益气健脾,采用抗凝中药

    老师认为,溃疡性结肠炎患病日久出现少气懒言,疲乏无力,舌黯苔薄白,舌体可见散在瘀斑、瘀点,脉细弱而涩,腹痛固定,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溃疡,表面覆有浊苔,周边不隆起,病理多见微血栓形成,这些表现均是脾气虚弱,脉络瘀阻,血溢于脉外所致,与该病现代研究相符合。现代医学认为,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便血、结肠黏膜糜烂、脱落均与结肠黏膜微循环障碍、黏膜下毛细血管血栓形成有关。因此,老师在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时,多参以大剂量的活血化瘀药,配以益气健脾,临床恐口服活血化瘀药药力不足,常静滴复方丹参、红花、地龙注射液,每收奇效。

    患者李某,女,39岁。自述2年前出现便血,每日2~4次,无剧烈腹痛,无里急后重,曾于多处就诊,口服补脾益肠丸、艾迪莎等药物及应用柳氮磺胺吡啶片保留灌肠治疗,病情时有反复,血便始终未愈,查面色萎黄,倦怠懒言,舌质紫暗,脉细涩。化验血常规WBC8.0×10%,分属正常,HGB80g/L,RBC400×1012/L,PLT220×109/L,便常规示血性黏液便,红细胞满视野,白细胞25~30/高倍视野,血沉30mm/h,结肠镜检查示直肠黏膜广泛溃疡形成,黏膜病理见多处微血栓形成,诊断溃疡性结肠炎(慢性持续型、直肠、中度、活动期),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、瘀血阻络,给予中药口服并灌肠治疗。口服方:黄芪60g、白术l0g、陈皮l0g、当归30g、红花10g、丹参30g、黄连10g、白芍l0g、三七粉6g、肉桂10g、甘草l0g,上药每剂水煎成300ml,口服,3次/日;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,40ml,1次/日;灌肠方:槐花20g、地榆20g、秦皮10g、海螵蛸30g、白及10g、甘草10g。上药每剂水煎成l00ml,保留灌肠,1次/晚。3周后复诊,肉眼血便消失,槐花、地榆减至半量,原方续用3个月,血便消失,复查结肠镜全结肠黏膜光滑,未见异常,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。

    3.内镜介入,中西并用,因人施治

   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合并病变区的肠管狭窄、僵硬及炎**肉,老师坚持对每位患者都亲自进行电子肠镜检查,准确判断病变,制定治疗方案。多年经验证明,上述病理性改变很难单纯通过药物治疗恢复,常常需要借助内镜下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,一味追求内科治疗只能无限期地延长疾病的治疗周期,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,同时也增加了息肉恶变的机率。老师常讲能够从病患角度出发,正确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,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才是真正为医之道。

    有一男性患者马某,27岁,患溃疡性结肠炎7年余,辗转求医于各处,一筹莫展。2000年7月就诊于吾师,自诉腹痛、腹泻,便出脓血,7~8次/日,伴有食少纳呆,体倦乏力,时有低热,查面色萎黄,身体羸瘦,舌淡苔白,脉细弱,结肠镜见全结肠黏膜广泛溃疡及炎**肉形成,以左半结肠为重,尤以横结肠脾曲、降结肠、乙状结肠段息肉生长得最为密集,伴有肠管狭窄、肠壁僵硬。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(慢性持续型、全结肠、重度、活动期),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,以参苓白术散加黄芪60g、肉桂10g、败酱草15g、槐花10g、地榆10g、丹参30g,诸药水煎成300ml口服;以苦参l0g、败酱草15g、黄柏10g、白及10g、儿茶10g、甘草10g,煎汤l00ml,保留灌肠。治疗3个月后,腹痛、腹泻、排脓血便症状稍有好转,复查结肠镜见除病变较重区外,余肠段黏膜溃疡均趋愈合,惟遗留炎**肉没有变化,遂先后7次行结肠镜下息肉微波凝固及电凝治疗,共灼除炎**肉300余枚,再继续给予中药巩固治疗,持续治疗近1年,复查肠镜除病变较重肠段无明显变化外,其余肠段黏膜基本正常,将患者转至外科将息肉密集肠段切除,再给予中药巩固治疗半年。复诊时患者自诉腹痛、腹泻、便脓血等症状全无,体重明显增加,复查结肠镜见吻合口黏膜愈合良好,残余结肠黏膜光滑。该病例为久治不愈之顽疾,老师先内治将溃疡治愈,后内镜介入,将分散之百枚息肉切除后再内治,使炎症吸收,最后外科手术切除息肉密集之肠段,匠心独运,法度严谨,终于使多年顽疾治愈。
新闻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
联美健康中国